WFU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產後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你!

作者:林宛瑩醫師

產後復健「阻力運動」篇


產後照顧新生兒,很多媽咪們總是在餵奶、換尿布、陪玩、哄睡不斷循環中度過。好不容易有一點時間想要開始運動,但寶寶一沒看到媽咪,又傳來哇哇叫的哭聲,哪有心情好好鍛練呢?

其實,有許多產後復健運動是可以跟寶寶一起做的喔!以下示範四個跟寶寶一起進行產後肌力重建的復健運動!

產後復健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您!

1)與寶寶玩親親的伏地挺身





產後媽咪們可以從較簡單的膝蓋碰地動作開始。動作為雙手稍微比肩寬,手指朝前。雙手撐地,動作向下時,可以親親您可愛的寶寶。

因為冠狀肺炎疫情的關係,避免傳染風險,建議親寶寶的肚子就好。

手撐地向上時,跟著吐氣。媽咪們可做15下為一組,每天可以做2-3組。

提醒媽咪們,注意整個動作都要保持肚子和臀部收緊,頭、肩、臀部成一直線,若臀部太高或太低都是不正確的姿勢。

2)和寶寶面對面練棒式





鍛鍊核心對產後的媽咪們來說,也是很好的運動!

手肘撐地與寶寶面對面,注意肩膀手肘成一直線,臀部微高。

對產後媽咪來說,這個動作不用一次做太久,一次大約15-20秒,剛好是可以對著寶寶唱一首生日快樂歌的時間,這樣的動作每天可以進行2-3次!

3)和寶寶一起捲腹運動





這個動作也是緊實腹部的好動作:媽咪可先平躺,膝蓋彎曲90度,足部平貼地面。

寶寶為坐姿或斜放在恥骨附近,媽咪要用手安全地固定住寶寶的腋下及軀幹部位。此時腹部用力,將頭、頸、肩胛抬離地面,同時吐氣,維持兩秒。一組15下,做2-3組。

媽咪們需注意,若感到脖子痠痛是不對的!可能是動作時頸部過於彎曲,或是腹部用力不足。若腹部傷口尚未癒合或是嚴重腹直肌分離,須先詢問過復健科醫師才能進行此動作。

4)臀部肌肉訓練





把寶寶放在身邊,就可以開始進行側躺的臀部肌肉訓練囉!

以訓練左側臀部為例:右手在下支撐自己的頭頸,右腳可以稍在前,左側大腿臀部用力往上抬。做15下為一組,每天可以做2-3組。

依照上述準則加以訓練外,更應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別心急想恢復產前身材,要特別注意營養跟水分的補充,並小心出血、尿失禁、腹直肌分離等狀況。若有訓練上的疑問,應該詢問專業醫師的意見。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產後復健知多少?重拾產前的美麗與信心!

作者:林宛瑩

前言:新生命報到升格做母親,相信是很多女性朋友一生中一大喜悅。然而,在身體、伴侶、家庭、人際關係上,卻也迎來了新的變化與挑戰。其中,媽咪們在產後最明顯的,便是身體上的變化:身材走樣、因坐月子而活動量嚴重不足。

研究指出,為了恢復產前的身體姿態與狀態,正確的復健運動正是其中的關鍵!產後復健運動好處多:瘦身、放鬆心情、減輕焦慮,減少產後憂鬱的風險,而且還能減少產後尿失禁及骨質疏鬆的機會等。本篇為大家整理濃縮目前各國對產後復健運動的建議準則。

產後「初期」復健運動準則


目前歐美復健專家建議,一般自然生產的媽咪,在產後兩三周以內,就可以開始進行的復健計畫,包含:行走、骨盆底肌肉訓練以及全身大肌肉群的伸展運動。

若是有生產併發症、剖腹產或是高危險妊娠的媽咪,最好在產後第一次回診檢查詢問婦產科及復健科醫師意見後,再開始產後復健訓練。

產後復健「有氧運動」準則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自然產的媽咪可以在產後四到六周逐漸恢復產前有氧運動強度;剖腹產的媽咪,則是建議八到十周後開始慢慢恢復產前有氧運動強度,而且最好經過醫師檢查同意。若是懷孕前、懷孕期都有固定運動習慣,可以更早恢復運動。

產後運動種總類可以媽咪喜歡為主,在歐美國家很流行–平地快走的運動。若可以同時推著嬰兒車,或是推車往有一點上坡的路段,效果更好。

產後有氧運動,建議每周三到五次。強度可設定為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起初運動時間,可以十五分鐘為主,加上前後各五分鐘低強度的熱身和緩和。

上述的設定,可能有很多媽咪朋友們看了會有所疑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呢?有兩個簡單的方法,一個是「說話測試法」,另外一個是「最大心率法」。

「說話測試法」很簡單易測,運動到有點喘但還可以說話的程度,就達到中等強度。

「最大心率法」是另一個較客觀的方式:220減去媽咪年齡,再乘以70%到85%,就可以算出中等強度運動所建議的目標心率。例如三十歲的媽咪,(220-30)*(70%~85%),可以得到133~162,也就是每分鐘心跳率要達到133~162下,才算是有中等運動的強度。

產後復健「阻力運動」準則


(延伸閱讀:產後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你!)

產後復健運動大不同!應特別注意產後身體變化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媽咪們若有以下症狀產後運動必須先停止,並向專科醫師諮詢調整。

1) 陰道出血


生產後,惡露的排出會持續三到八周。持續出血可能會造成貧血的問題,導致媽咪們在運動時比較容易感到頭暈不適。

若運動時有出血量增加的狀況,尤其是一個小時內就需要經常更換衛生棉的狀況,那要立刻就診請教專業醫師。

想運動的媽咪們也不需要過於擔憂,目前研究顯示:產後復健運動不會增加產後出血量或是增加產後血崩的機率。

2) 漏尿、尿失禁


產後三個月,約有兩成的媽咪們會有漏尿、尿失禁的症狀,多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如此一來,想要運動的媽咪會感到相當不方便,尤其是從事跑步、跳躍性運動、重量訓練等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產後尿失禁主要原因來自生產過程中,骨盆底肌肉的傷害以及產後骨盆底肌肉力量不足。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產後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

如上述「產後初期復健運動準則」所述,一般正常自然生產的媽咪,在坐月子時就可以開始進行「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訓練。

建議訓練方式:用力夾緊尿道、陰道、肛門周圍肌肉六到八秒再放鬆,每次做十下,每天做兩次。若會陰傷口還未痊癒,建議力道以不要產生疼痛為原則!

3) 腹直肌分離


媽咪們在產後,幾乎都會有肚皮鬆垮、小腹凸出的情況,甚至有些媽咪會觀察到肚臍周圍摸得到一個凹陷。

肚子用力時,例如從床上起身時,肚臍周圍居然鼓出一團球狀物,這些都有可能意味著腹直肌分離,或更嚴重的可能是臍疝氣的現象。

根據研究顯示,產後媽咪中,三到五成有腹直肌分離的現象。若有較嚴重的腹直肌分離狀況,產後腹部運動應該要特別小心,應避免仰臥起坐、軀幹扭力大的動作。

若有此情形的媽咪們,在進行復健運動之前,應諮詢復健科醫師,做更進階的肌力重建。

結語


看到這邊,相信媽咪們都能了解,產後復健運動好處多!若能越早開始,對媽咪和寶寶都有益處。除了能夠減重之外,更能增加心肺適能、改善生理、情緒問題、增加與寶寶的互動等。

另想提醒各位媽咪,除依照上述準則加以訓練外,更應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別心急想恢復產前身材,要特別注意營養跟水分的補充,並小心出血、尿失禁、腹直肌分離等狀況。若有訓練上的疑問,應該詢問專業醫師的意見。

三招舒緩產後肩頸痠痛

作者:林宛瑩

哪些復健運動可以改善產後哺乳造成的肩頸痠痛呢?

產後長時間擠奶餵奶,許多媽媽們都有肩頸痠痛的問題,以下提供三招舒緩產後肩頸痠痛,平常感到頸部肌肉僵硬不適的時候就可以做喔!

1. 頸部伸展運動:





以上圖(a)的動作為例,將右耳逐漸向右肩靠,右手可以幫忙伸展到左側脖子肌肉有點緊繃的程度,維持20-30秒,重複做5次。(b)換左側。(c)下巴往前靠到鎖骨。(d)頭向後側伸展。

2. 頸部肌力訓練:





以自己的手當阻力,頸部往左、右、前、後四個方向用力,此動作可以鍛鍊頸部肌肉與改善姿勢。每個方向用力撐5-10秒,每天做30下。

3. 彈力帶收下巴運動:





將彈力帶綁在耳朵上方,雙手位置固定,彈力帶多往前拉可以增加阻力,
(a)將頸部往前伸,(b)收下巴,同時把頸部往收縮。每回反覆做30下,每天可以做2-3回。此動作可以訓練頸部屈肌與下段頸部的伸肌喔!

不只產後,所有長時間低頭肩頸痠痛的朋友都可以做喔!自己做運動脖子還是很痛?請向您的復健科醫師諮詢喔!


我要掛號





我要哺育母乳,產後還可以繼續運動嗎?

作者:林宛瑩

目前政府的政策與世界潮流,皆提倡母乳哺育。許多臨床研究也證實,哺育母乳的好處多多,國內媽媽們哺餵母乳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然而,因為哺育母乳而有許多禁忌或生活上的限制,相信媽媽們常常也是動輒得咎、擔心受怕。

如何在哺餵母乳的同時,又可以盡情地運動?

本篇復健新知將深入剖析數個母乳媽媽們最擔心、最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1)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2)產後復健運動是不是會讓母奶變酸?我的寶寶會不會因此不願意喝?

(3)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會不會營養不良?

(4)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我要什麼時候運動比較好呢?

掌握產後復健運動要點,請參閱本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產後復健知多少?重拾產前的美麗與信心!

(1)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產後母乳媽媽們其中一件最在意的事就是奶量了,總是到處尋找有沒有什麼食物或偏方可以增加泌乳量。

產後運動會不會讓奶量下降?影響寶寶生長?這些都是大家很關心的議題。

根據目前研究顯示:「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造成母乳的產量下降。

甚至挪威的研究指出,「中等到高強度」運動,皆不會影響母乳量跟寶寶的生長發育。

但前提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記得補充足量水分。那要補充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運動中所流失的水分,一般會直接反映在體重上,因此最準確的方式,就是測量運動前後的體重差異,媽媽們就會知道應補充多少水分。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補充水分!當您感到口渴,表示身體已經處於脫水狀態了!可能會影響母乳產量喔!

建議媽媽們產後運動補充水分時,還是要訂個碼表或鬧鐘,提醒自己喝水,例如:運動時每15分鐘喝水100-200毫升,依照個人運動劇烈程度及環境氣溫調整。若發覺尿液顏色變深,皮膚乾燥等,都可能是水分補充不足的徵兆喔!

(2)產後復健運動讓母奶變酸?寶寶還願意喝嗎?


運動真的會讓母奶變酸!

根據小兒科知名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產後婦女在「高強度」運動後一小時,母乳中乳酸濃度會明顯上升。

此外,研究人員在同時也測試寶寶對運動後一小時所產生乳汁的接受度,結果顯示:產後「高強度」運動雖然讓母乳中乳酸濃度上升,但可能味道沒有明顯改變,並不影響寶寶食用意願。

然而,「中等強度」運動前後,母乳中乳酸濃度差異跟寶寶接受度都沒有顯著變化。

結論是,母乳媽媽們可以放心進行產後運動!一般「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顯著影響母乳中乳酸濃度,也不會造成寶寶不願意喝的情況!

(3)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有需要特別補充什麼營養嗎?


產後還是必須有足夠熱量與均衡營養攝取,才能支持運動及餵母乳所需。

依照目前準則,餵母奶的婦女建議一天多補充300-400大卡額外的熱量,且這些額外的熱量最好是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物,例如:全穀類、油脂、水果、優格等。

建議產後要餵母乳又要運動的媽咪,也要多注意補充一般食物中較為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及維生素B6。

在產後,餵母奶及雌激素下降等因素,皆容易造成鈣質流失,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那麼,要如何避免產後骨質疏鬆?其實就是維持適當的產後復健運動,且每日多補充200-400毫克的鈣質。

此外,產後餵母奶又維持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可能也會有維生素B6缺乏的問題。維生素B6對母乳媽媽們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和寶寶的生長及媽媽的整體健康有關,建議每日應該要到達2毫克的攝取量。

下次若要購買產後補充品、哺乳媽媽營養品的時候,別忘了特別注意這兩個成份喔!

(4)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


解答了以上迷思之後,媽媽們也想好好的安排時間進行產後運動。

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到底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呢?

我們這邊建議適當的產後運動時間:是在餵完寶寶、乳房排空後。

如此一來,運動時比較不會乳房脹痛不適;以餵奶間隔平均四個小時來說,運動後距離下次餵奶還有一段時間,也比較不會有喝到酸度高的母奶的疑慮喔!

結語


在破解上述一些常見問題及掌握產後復健運動的要點後,其實在哺餵母奶的同時若可同時加上適度的復健運動,不但可以增加減重成效,也可以舒緩長時間低頭餵奶、擠奶所造成的肌肉緊繃。

產後復健運動與哺餵母奶,其實可以是一個正向循環!不但寶寶健康,媽媽也可以更健康!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腰椎退化何時需開刀? 三種情況要注意!

作者:林宛瑩

六十八歲的家管金花太太,家中環境優渥,孝順的兒女也買了三機供母親使用:烘衣機、洗碗機及掃地機器人,但金花太太還是維持家事事必躬親的習慣,不用掃地機器人,寧願自己彎腰抹地。

久而久之,下背痛到站不起來,甚至連雙腳都開始麻痛, 早上起床最不舒服,走一走才會好一些,但又沒辦法長時間步行, 走十分鐘的路就又要休息。





金花太太到醫院就診, X光看到腰椎長骨刺, 診斷為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骨科醫師說可能要開刀喔!金花太太一聽到要開刀,而且還是開「龍骨」的手術,焦慮不已,食不下嚥。

親朋好友見狀都很熱心,紛紛獻出自己的經驗。有人說:「不用開啦!拉腰拉一拉就好了!」;有人說:「開完刀就好了,趕快去開比較快!」;有人說:「聽說開完刀後,還是會復發耶!千萬不要冒險開刀!」大家七嘴八舌提供意見,金花太太聽了更是心慌無所適從。

事實上,根據國際知名期刊統計,腰椎退化性疾病相當普遍,常造成下背疼痛,影響全世界幾百萬人口。下背痛,是第二常見需要看醫生求診的理由,僅次於最常見的感冒!

以金花太太的情況,到底要選擇哪種治療比較好呢?

腰椎退化性疾病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及手術治療,其中復健治療除了拉腰、電療、熱療之外,更重要的還包含運動治療與姿勢調整。復健治療的目標在於減輕腰痛,恢復日常活動功能。 治療後骨刺並沒有減少哦,但長者可以透過正確復健觀念,延緩腰椎退化, 避免症狀復發。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手術治療的情況其實佔相當少數(研究報告100個人不會超過5個),金花太太其實是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急性發炎, 治療後大多可以明顯改善,不用過於擔憂。而真正需要開刀的情形如下:

1. 劇烈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積極復健、保守治療三個月沒有改善


腰椎輕微退化所產生的腰痛及坐骨神經痛,經過保守治療如:疼痛藥物使用、積極復健等,通常可以改善。保守治療的原則,首先是急性發炎期的疼痛控制,再來是加強腰背肌肉的運動訓練。

那如何才算是積極復健呢?在疼痛發生的早期就應該儘早開始復健,且每周參與復健三到五次。

除了參與復健以外,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也相當重要。必須靠自身的保健來維持腰椎正常角度與功能,避免腰椎承受過度壓力。

日常生活中須注意:避免彎腰搬重物,若一定要搬動重物時,建議髖關節及膝關節要彎曲,腰部保持平直,再搬起來;坐姿儘量選擇有下背支撐的椅子, 而且不宜坐超過半小時以上,免得增加腰椎軟骨的壓力;若需久站,可以輪流將一隻腳踩在小凳子上等等。 急性期護腰的支撐也有緩解症狀的作用。

若經過大於三個月的保守治療,疼痛仍然沒有緩解,甚至加劇, 通常是走路5分鐘都沒有辦法,明顯「神經間歇性跛行」的症狀, 通常進一步的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也都會看到明顯的神經孔狹窄,可能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至於有些人會覺得早上起床後特別痛,或是久坐後痛,但是起來活動後就比較改善,走路也無妨,這種情況下,即使影像檢查看到骨刺或退化,也暫時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通常發炎控制後, 都會明顯改善哦!

2. 腰椎不穩定合併神經根壓迫





腰椎不穩定的原因包含腰椎滑脫等,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退化、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腰椎滑脫分成五個等級,如上圖所示:第一級是<25%滑脫,第二級25-50%滑脫,第三級50-75%滑脫,第四級75%-100%滑脫,第五級>100%滑脫。

若是第一二級滑脫,可以先試試保守療法!例如:藥物治療以及脊椎核心運動訓練,可以向您的復健專科醫師諮詢。如果已經到達脊椎第三級以上滑脫,因腰椎不穩定可能嚴重壓迫神經根!保守治療較不易改善,此時就要考慮手術固定治療。

常見脊椎核心運動訓練如下

a.腹式呼吸: 深深吸氣使肚子鼓起,再慢慢吐氣讓下腹部盡量內縮,啟動核心肌群,背部要貼平地面。



   
b.橋式運動:平躺,手腳平放於平面,臀部抬起來離地成拱橋狀。注意此時肩關節、髖關節及膝蓋要成一直線。




c.爬行運動:又稱鳥犬式。準備動作時先吸氣,吐氣時右手往前伸,左腳往後伸;再換左手右腳。






3. 肌肉萎縮沒力氣


腰椎神經根壓迫的結果,可能造成肌肉逐漸萎縮,雙下肢無力。此時可以做神經肌電圖檢查,分辨神經壓迫是處於慢性再生,而且已經在恢復的狀態,或是急性進行性神經壓迫, 後者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肌肉萎縮的情況若持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移動、平面行走、爬樓梯等重要日常生活功能。此時,就需要考慮開刀。

建議患者接受脊椎手術治療後,要向您的復健專科醫師諮詢,儘快安排術後復健,目前研究證實脊椎術後接受運動訓練,可以縮短疼痛時間與改善失能狀態喔! 脊椎的照護是一輩子的事,而且是要多面向的照顧處理。 絕對不是「痛了,開刀就沒事!」 這麼簡單的解決方式呢。


我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