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產後媽媽手治療,可以局部注射類固醇嗎?


作者:林宛瑩醫師





產後媽媽若出現了大拇指側手腕疼痛的問題,稍微轉動手腕就痛甚至不動也痛,很有可能就是「媽媽手」找上門啦!


媽媽手學名又稱為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迪奎文氏症),起因於手腕部的反覆動作。像是產後媽媽常需要長時間抱著寶寶,擠奶餵母奶,反覆使用手腕作家事等等,容易造成大拇指側手腕:伸姆長肌與外展拇指短肌肌腱腫脹,肌腱腱鞘積水的現象!

 

媽媽手的治療選擇包含


1. 改變姿勢,休息:避免長時間大拇指外展用力的動作。

2. 口服消炎止痛藥:最常使用的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3. 物理因子治療:例如超音波熱療,蠟療,電療等。

4. 戴手腕護具:護具要可以支持手腕及大拇指。

5. 急性發炎期局部注射類固醇。

6. 慢性疼痛期,也可以考慮增生療法或震波治療促進肌腱修復。 


產後媽媽疼痛治療遇到的困難


但是,產後媽咪們常常都有餵母乳,不適合口服消炎藥;通常也都沒有時間,經常來院接受物理治療;休息,不要抱小孩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手腕一直帶著護具,很麻煩,很不方便做事! 


我有餵母奶,局部注射類固醇安全嗎?


因此,很多媽媽在急性疼痛期會選擇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然而,哺乳媽咪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是安全的嗎?


常用的懸浮液型類固醇注射藥物,根據哺乳藥物使用指引:局部注射類固醇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觀察到對寶寶有不良反應!


但是,根據文獻,有幾個案例報告指出,產後哺乳媽媽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有可能會造成母乳產量下降,這是短暫的,母乳產量在一兩天後會自動恢復正常。


媽媽要能分泌正常母乳包含兩個步驟,一是乳腺要能產生乳汁,二是神經反射要正常才能產生噴乳反射排出乳汁。乳腺產乳汁和泌乳激素相關,噴乳反射則和催產素有關。


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干擾泌乳激素的分泌,造成乳汁產生量下降,這個問題可以使用多巴胺拮抗劑這類藥物解決,但如果乳汁分泌自然恢復了,那就不需要使用藥物。


活動越頻繁的部位接受注射,藥物分布越廣,造成母乳產量下降的效果就更明顯。


因此,產後哺乳媽咪若有需要局部注射類固醇,要小心可能會有一兩天的時間奶量會下降喔!但一般來說一兩天後會恢復!

 

局部注射類固醇還有其他要注意的併發症嗎?


類固醇注射在緩解急性關節炎、急性滑囊炎及急性肌腱炎等的疼痛相當有效果。一般適當時機與適量使用大多是相當安全的。倘若過度與過量使用,可能要小心關節感染,肌腱變脆弱,表皮與皮下組織變薄等等情況。


媽媽手治療中,注射處由於較接近表皮層,在半年內可能會出現注射點周圍皮膚變白的情形,大多數在一到兩年內會消退。


目前局部注射可以搭配「超音波導引技術」,精準地將藥物送至病灶處,避免直接將藥物打到表皮層,儘量減低皮膚脫色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超音波導引可以避免注射時傷害肌腱本身、避開重要神經血管,減低不必要的併發症!

 

產後疼痛治療,還有其他選擇嗎?


若還是擔心,也可以儘早考慮增生療法,使用不含類固醇的注射藥物治療!增生療法的原理,是利用藥物注射至患部,引發人體自然的發炎癒合與修復過程。目前國內較常使用的增生療法藥劑有PRP(platelet rich plasma,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與高濃度葡萄糖等。


目前研究證據顯示,慢性媽媽手患者,接受PRP注射,長期而言,能有效減低疼痛指數與改善手腕功能。一般臨床作法,PRP注射治療約需三次,每次間隔一個月;高濃度葡萄糖治療次數約需六次,每次間隔兩周至一個月。


療程次數和間隔,和每個人的疾病嚴重度與對增生療法的反應有關,目前還需要更多臨床試驗才能建立準則,請在治療前跟您的復健科醫師詳細地討論治療方案喔!


增生療法注射後,可能會有幾天的痠脹疼痛感,要避免劇烈運動,一般日常生活不會受到影響。注射後不適,可以搭配復健療程與服用「非」消炎的止痛藥緩解。 

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避免產後擠奶變成媽媽手


「母奶是上天給寶寶的第一份禮物」,「母奶最好」!這是新手媽媽們耳熟能詳的標語,目前國內外皆提倡母乳哺育,媽咪們產後總是很努力擠奶餵奶,一不注意,就導致手腕肌腱發炎,產生媽媽手。以下幾個原則,提供給產後媽咪,預防產後擠奶造成手腕傷害:


1. 儘量親餵,避免需反覆用手擠奶的動作。

2. 需擠奶或排空時,也可以使用電動擠奶器代替手擠奶。

3. 儘量使用大拇指外其他四指,按摩乳房最周邊的乳腺,將乳汁集中到較靠近乳暈的乳腺,再用大拇指食指進行向胸壁後壓與擠奶的動作。避免大拇指需張很開用力,導致肌腱拉扯發炎。

4. 避免擠太久(>30分鐘)或是過度用力擠,可能造成乳房跟手受傷喔!

5. 居家運動訓練,強化肌力肌腱,避免受傷:





總結


產後媽媽們,要沒日沒夜地照顧新生兒,還要保持自身最佳身體狀態以哺餵母乳;又常有身體各部位因賀爾蒙影響與過度使用產生的疼痛不適。有別於以往服用消炎止痛藥、打消炎針、打類固醇等傳統疼痛治療,目前復健科還提供了許多產後疼痛治療新選擇:如增生療法或震波治療等等。請向您的復健科醫師諮詢喔!


我要掛號


參考資料

1. Bethesda (MD),Drugs and Lactation Database (LactMed) [Internet].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US); 2006-.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1124/

2. Terence J Babwah, Paula Nunes, Rohan G Maharaj. An Unexpected Temporary Suppression of Lactation After a Loc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for Tenosynovitis. Eur J Gen Pract. 2013 Dec;19(4):248-50.

3. Ramesh.R, Madhan Jeyaraman., et al. Conservative & Physical therapy vs Corticosteroid therapy vs Percutaneous Needling with Autologous Platelet Rich Plasma therapy for de Quervain’s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in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Trauma Care 1(1) 2019.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肩膀痛]肩夾擠症候群案例分享


作者:林宛瑩醫師




18歲的妹妹是壘球校隊的投手,長時間反覆肩膀過頭的投擲練習動作,導致肩膀不適,休息幾天不投就比較緩解了。

這次校隊跨縣市比賽來到台北,接連好幾天的比賽,肩膀又痛了起來。她好不容易撐完預賽,晉級決賽。

眼看明天就要決賽了,肩膀痛要怎麼投呢?難道要請教練換人嗎?

妹妹來到診所就診,經檢查發現是「肩夾擠症候群」,肩胛動作控制不良,且超音波顯示脊上肌肌腱與三角肌下滑囊有腫脹的情形。

明天就要比賽了,我們先救急!

經過「乾針治療」,原本肩膀疼痛的情況大幅改善,活動角度也不再受限。明天應該可以順利上場投球喔!

但由於肌腱還有發炎的情形,我們建議比賽後,要積極接受後續治療:「一對一運動訓練」、「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注射」或是「物理儀器治療」。

關於肩夾擠症候群治療:
超音波導引增生療法注射
乾針治療
物理儀器治療
一對一運動訓練


我要掛號




[肩膀痛]五十肩/冰凍肩案例分享


作者:林宛瑩醫師




40歲陳小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長得高挑健美,原來以前曾經是校隊籃球好手,到現在還是熱愛籃球運動,每個禮拜至少會上場打兩三次。

但是,去年因滑雪跌倒傷到肩膀,到了今年還是相當不舒服。日常生活簡單的動作像是梳頭髮、扣內衣等,不僅肩膀活動角度受限,且伴隨著劇烈疼痛。更不用說打籃球了,因肩膀疼痛已經沒辦法做跳投、上籃動作。

到了醫院接受X光檢查及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是沾黏性的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

陳小姐首先接受了「徒手物理治療」,由於沾黏實在太嚴重,每次接受治療時總是痛得大哭。

經過轉介來到門診,陳小姐首先接受了「五十肩關節擴張術」搭配「玻尿酸注射」,經過第一次的注射陳小姐的疼痛及肩關節活動角度受限改善了一半以上。

在診所做徒手物理治療時總算不會再一直掉眼淚,晚上睡覺也不會再因為翻身壓到肩膀而痛醒。

然而,我們觀察到陳小姐在以下幾個動作仍然會感到ㄧ點點肩膀不適及動作卡卡:手高舉過頭的動作,像是投籃的動作或是手向後摸肩胛骨的動作。這可能和神經受到夾擊及動作控制不良有關。

由於陳小姐還想重回籃球場,對肩膀的恢復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安排了「神經增生療法」治療,改善神經腫脹及神經功能不良的問題。經過幾次的治療,陳小姐在各方向肩膀活動時,尤其是做投球的動作,已經沒有任何疼痛囉!

經過幾次「一對一運動訓練」指導,恭喜陳小姐治療畢業可以重返籃球場囉!

關於五十肩治療:
物理儀器治療
超音波導引肩關節擴張術
超音波導引肩關節玻尿酸注射
神經增生療法
物理徒手治療
一對一運動治療


我要掛號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下背痛困擾許久,居然是癌症轉移!

作者:林宛瑩醫師




住大林的阿嬤最受孫子孫女們的歡迎,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鄉就是要吃阿嬤燒得一手好菜,阿嬤的思考想法也很前衛,鼓勵子孫走出自己的路,總是和子孫打成一片沒有代溝。

阿嬤已經七十幾歲了,原本就會腰酸背痛,但怎麼也沒有這一次這麼痛,背痛到彎不起來,腳也麻到不行。這在腰椎退化很常見的老人家當中,是很常見的症狀。阿嬤經過打針吃藥復健後,效果還是不太好。

沒想到後來阿嬤居然開始出現咳血、呼吸困難的現象。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居然是肺癌末期且已多處轉移。沒幾個月,阿嬤就過世了,子孫們都相當不捨。

這樣的例子可說是不勝枚舉,癌症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若沒有透過有效的篩檢檢查,很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一種可以提早發現癌症的新利器—「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希望讓大家有機會少一點遺憾,請繼續看下去。

為什麼要做癌症篩檢?


根據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癌症是已開發/開發中國家死亡率第一名,如果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超過九成。

但是,如果已經症狀明顯,像是上文阿嬤的例子(stage IVb),存活率就下降到1%以下。

不只是肺癌,許多癌症像是胰臟癌、大腸癌、卵巢癌等,若是特定的腫瘤類型,早期在無症狀時偵測發現,早期治療,都可以提高存活率。

目前在國內怎麼做癌症篩檢?


一般健康族群的癌症篩檢以現行我國推廣的四癌篩檢為主:口腔黏膜檢查、乳房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抹片,可以在病患無明顯症狀的情況下篩檢出潛在的癌症。

然而上述的檢查方法只單單針對四種國人常發的癌症。此種檢查方法無法檢查出四癌以外種類的癌症。

此外,目前也有包含篩檢肺癌的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大腸鏡、篩檢肝癌的腹部超音波等方法。然而,這些方法皆只能進行特定癌症篩檢,若要進行多種類的癌症篩檢,必須進行多次不同的檢驗或檢查,時間與金錢花費較高。

過去,健康檢查也常包含抽血腫瘤標記篩檢,但是,單一腫瘤標記常常不能提供足夠資訊,

為了提升便利性、經濟性及準確性,目前有新技術方法提出:腫瘤標記抽血套組結合AI演算法,又稱為「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 如何提升癌症篩檢效能?


腫瘤標記套組:包含了多項腫瘤標記檢驗,藉由多項的檢驗數值,醫療人員得以從更多面向得知身體情況以及可能的潛在癌症。

男性腫瘤標記套組:AFP、CEA、CA199、Cyfra21-1、PSA、SCC

女性腫瘤標記套組:AFP、CEA、CA125、CA153、CA199、Cyfra21-1、SCC

AI演算法:由於腫瘤標記套組包含了相當多項的資訊,直接由臨床醫療人員經驗進行判斷,在時效性及正確性上可能皆有其不足。

AI演算法,進行多數據的結果解讀及判讀。在正確性、時效性及判讀結果重現性上,皆可獲得可觀的改善。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靈敏度與傳統判讀法比較




誰應該做癌症篩檢?


每個人都應該定期篩檢。過去我們總認為癌症和家族遺傳、生活環境及型態有關,然而,根據約翰霍普金斯2017年的研究:大部分的癌症發生是由人類基因隨機突變造成,只有29%和生活環境或是是否健康的生活型態有關,只有5%由家族遺傳而來。

因此,目前我們建議40歲以上可以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即使您的生活型態很健康,也沒有家族遺傳史,也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喔!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流程





做出來風險高要怎麼辦?
若低風險要多久做一次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





目前團隊參照多年臨床執業經驗擬定臨床指引流程圖,各風險等級,有不同指引建議使用者(臨床醫療人員)後續處理。

在低風險的族群,假如其標誌數值有上升,則會於一個月內再回診檢驗,確認非其他干擾因素造成數值的上升,假如依舊呈現數值上升,則根據對其可能的癌症器官系統,假如為高風險族群,則直接預測可能的癌症種類,並做對應科別之診察建議,且希望在兩個月內完成門診追蹤。

注意事項:可能的限制在哪?



  •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並不能確診癌症,癌症確診必須有病理組織切片,且經專業的病理科醫師判讀。
  •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用於初步篩檢可能發生的癌症。有可能篩檢結果為癌症高風險,但實際上並沒有癌症(假陽性)。也有可能結果為癌症低風險,但實際有得到癌症(假陰性)。
  • 女性受測者可能因為經期及賀爾蒙,影響判讀準確性。


結語:


腫瘤標記AI癌症篩檢方法提供了一個便利、花費低,可早期篩檢多種癌症、早期治療的的機會。中高齡(>40歲)就診病患,可以考慮選擇此項服務,做為長期癌症預防的健康檢查。

我要掛號諮詢


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產後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你!

作者:林宛瑩醫師

產後復健「阻力運動」篇


產後照顧新生兒,很多媽咪們總是在餵奶、換尿布、陪玩、哄睡不斷循環中度過。好不容易有一點時間想要開始運動,但寶寶一沒看到媽咪,又傳來哇哇叫的哭聲,哪有心情好好鍛練呢?

其實,有許多產後復健運動是可以跟寶寶一起做的喔!以下示範四個跟寶寶一起進行產後肌力重建的復健運動!

產後復健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您!

1)與寶寶玩親親的伏地挺身





產後媽咪們可以從較簡單的膝蓋碰地動作開始。動作為雙手稍微比肩寬,手指朝前。雙手撐地,動作向下時,可以親親您可愛的寶寶。

因為冠狀肺炎疫情的關係,避免傳染風險,建議親寶寶的肚子就好。

手撐地向上時,跟著吐氣。媽咪們可做15下為一組,每天可以做2-3組。

提醒媽咪們,注意整個動作都要保持肚子和臀部收緊,頭、肩、臀部成一直線,若臀部太高或太低都是不正確的姿勢。

2)和寶寶面對面練棒式





鍛鍊核心對產後的媽咪們來說,也是很好的運動!

手肘撐地與寶寶面對面,注意肩膀手肘成一直線,臀部微高。

對產後媽咪來說,這個動作不用一次做太久,一次大約15-20秒,剛好是可以對著寶寶唱一首生日快樂歌的時間,這樣的動作每天可以進行2-3次!

3)和寶寶一起捲腹運動





這個動作也是緊實腹部的好動作:媽咪可先平躺,膝蓋彎曲90度,足部平貼地面。

寶寶為坐姿或斜放在恥骨附近,媽咪要用手安全地固定住寶寶的腋下及軀幹部位。此時腹部用力,將頭、頸、肩胛抬離地面,同時吐氣,維持兩秒。一組15下,做2-3組。

媽咪們需注意,若感到脖子痠痛是不對的!可能是動作時頸部過於彎曲,或是腹部用力不足。若腹部傷口尚未癒合或是嚴重腹直肌分離,須先詢問過復健科醫師才能進行此動作。

4)臀部肌肉訓練





把寶寶放在身邊,就可以開始進行側躺的臀部肌肉訓練囉!

以訓練左側臀部為例:右手在下支撐自己的頭頸,右腳可以稍在前,左側大腿臀部用力往上抬。做15下為一組,每天可以做2-3組。

依照上述準則加以訓練外,更應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別心急想恢復產前身材,要特別注意營養跟水分的補充,並小心出血、尿失禁、腹直肌分離等狀況。若有訓練上的疑問,應該詢問專業醫師的意見。


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產後復健知多少?重拾產前的美麗與信心!

作者:林宛瑩

前言:新生命報到升格做母親,相信是很多女性朋友一生中一大喜悅。然而,在身體、伴侶、家庭、人際關係上,卻也迎來了新的變化與挑戰。其中,媽咪們在產後最明顯的,便是身體上的變化:身材走樣、因坐月子而活動量嚴重不足。

研究指出,為了恢復產前的身體姿態與狀態,正確的復健運動正是其中的關鍵!產後復健運動好處多:瘦身、放鬆心情、減輕焦慮,減少產後憂鬱的風險,而且還能減少產後尿失禁及骨質疏鬆的機會等。本篇為大家整理濃縮目前各國對產後復健運動的建議準則。

產後「初期」復健運動準則


目前歐美復健專家建議,一般自然生產的媽咪,在產後兩三周以內,就可以開始進行的復健計畫,包含:行走、骨盆底肌肉訓練以及全身大肌肉群的伸展運動。

若是有生產併發症、剖腹產或是高危險妊娠的媽咪,最好在產後第一次回診檢查詢問婦產科及復健科醫師意見後,再開始產後復健訓練。

產後復健「有氧運動」準則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自然產的媽咪可以在產後四到六周逐漸恢復產前有氧運動強度;剖腹產的媽咪,則是建議八到十周後開始慢慢恢復產前有氧運動強度,而且最好經過醫師檢查同意。若是懷孕前、懷孕期都有固定運動習慣,可以更早恢復運動。

產後運動種總類可以媽咪喜歡為主,在歐美國家很流行–平地快走的運動。若可以同時推著嬰兒車,或是推車往有一點上坡的路段,效果更好。

產後有氧運動,建議每周三到五次。強度可設定為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起初運動時間,可以十五分鐘為主,加上前後各五分鐘低強度的熱身和緩和。

上述的設定,可能有很多媽咪朋友們看了會有所疑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達到中等運動強度呢?有兩個簡單的方法,一個是「說話測試法」,另外一個是「最大心率法」。

「說話測試法」很簡單易測,運動到有點喘但還可以說話的程度,就達到中等強度。

「最大心率法」是另一個較客觀的方式:220減去媽咪年齡,再乘以70%到85%,就可以算出中等強度運動所建議的目標心率。例如三十歲的媽咪,(220-30)*(70%~85%),可以得到133~162,也就是每分鐘心跳率要達到133~162下,才算是有中等運動的強度。

產後復健「阻力運動」準則


(延伸閱讀:產後運動不孤單,媽咪我來幫助你!)

產後復健運動大不同!應特別注意產後身體變化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
媽咪們若有以下症狀產後運動必須先停止,並向專科醫師諮詢調整。

1) 陰道出血


生產後,惡露的排出會持續三到八周。持續出血可能會造成貧血的問題,導致媽咪們在運動時比較容易感到頭暈不適。

若運動時有出血量增加的狀況,尤其是一個小時內就需要經常更換衛生棉的狀況,那要立刻就診請教專業醫師。

想運動的媽咪們也不需要過於擔憂,目前研究顯示:產後復健運動不會增加產後出血量或是增加產後血崩的機率。

2) 漏尿、尿失禁


產後三個月,約有兩成的媽咪們會有漏尿、尿失禁的症狀,多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如此一來,想要運動的媽咪會感到相當不方便,尤其是從事跑步、跳躍性運動、重量訓練等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產後尿失禁主要原因來自生產過程中,骨盆底肌肉的傷害以及產後骨盆底肌肉力量不足。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凱格爾運動」可以改善產後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

如上述「產後初期復健運動準則」所述,一般正常自然生產的媽咪,在坐月子時就可以開始進行「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訓練。

建議訓練方式:用力夾緊尿道、陰道、肛門周圍肌肉六到八秒再放鬆,每次做十下,每天做兩次。若會陰傷口還未痊癒,建議力道以不要產生疼痛為原則!

3) 腹直肌分離


媽咪們在產後,幾乎都會有肚皮鬆垮、小腹凸出的情況,甚至有些媽咪會觀察到肚臍周圍摸得到一個凹陷。

肚子用力時,例如從床上起身時,肚臍周圍居然鼓出一團球狀物,這些都有可能意味著腹直肌分離,或更嚴重的可能是臍疝氣的現象。

根據研究顯示,產後媽咪中,三到五成有腹直肌分離的現象。若有較嚴重的腹直肌分離狀況,產後腹部運動應該要特別小心,應避免仰臥起坐、軀幹扭力大的動作。

若有此情形的媽咪們,在進行復健運動之前,應諮詢復健科醫師,做更進階的肌力重建。

結語


看到這邊,相信媽咪們都能了解,產後復健運動好處多!若能越早開始,對媽咪和寶寶都有益處。除了能夠減重之外,更能增加心肺適能、改善生理、情緒問題、增加與寶寶的互動等。

另想提醒各位媽咪,除依照上述準則加以訓練外,更應謹記「循序漸進」的原則,別心急想恢復產前身材,要特別注意營養跟水分的補充,並小心出血、尿失禁、腹直肌分離等狀況。若有訓練上的疑問,應該詢問專業醫師的意見。

三招舒緩產後肩頸痠痛

作者:林宛瑩

哪些復健運動可以改善產後哺乳造成的肩頸痠痛呢?

產後長時間擠奶餵奶,許多媽媽們都有肩頸痠痛的問題,以下提供三招舒緩產後肩頸痠痛,平常感到頸部肌肉僵硬不適的時候就可以做喔!

1. 頸部伸展運動:





以上圖(a)的動作為例,將右耳逐漸向右肩靠,右手可以幫忙伸展到左側脖子肌肉有點緊繃的程度,維持20-30秒,重複做5次。(b)換左側。(c)下巴往前靠到鎖骨。(d)頭向後側伸展。

2. 頸部肌力訓練:





以自己的手當阻力,頸部往左、右、前、後四個方向用力,此動作可以鍛鍊頸部肌肉與改善姿勢。每個方向用力撐5-10秒,每天做30下。

3. 彈力帶收下巴運動:





將彈力帶綁在耳朵上方,雙手位置固定,彈力帶多往前拉可以增加阻力,
(a)將頸部往前伸,(b)收下巴,同時把頸部往收縮。每回反覆做30下,每天可以做2-3回。此動作可以訓練頸部屈肌與下段頸部的伸肌喔!

不只產後,所有長時間低頭肩頸痠痛的朋友都可以做喔!自己做運動脖子還是很痛?請向您的復健科醫師諮詢喔!


我要掛號





我要哺育母乳,產後還可以繼續運動嗎?

作者:林宛瑩

目前政府的政策與世界潮流,皆提倡母乳哺育。許多臨床研究也證實,哺育母乳的好處多多,國內媽媽們哺餵母乳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然而,因為哺育母乳而有許多禁忌或生活上的限制,相信媽媽們常常也是動輒得咎、擔心受怕。

如何在哺餵母乳的同時,又可以盡情地運動?

本篇復健新知將深入剖析數個母乳媽媽們最擔心、最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1)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2)產後復健運動是不是會讓母奶變酸?我的寶寶會不會因此不願意喝?

(3)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會不會營養不良?

(4)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我要什麼時候運動比較好呢?

掌握產後復健運動要點,請參閱本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產後復健知多少?重拾產前的美麗與信心!

(1)產後復健運動會影響母奶量嗎?


產後母乳媽媽們其中一件最在意的事就是奶量了,總是到處尋找有沒有什麼食物或偏方可以增加泌乳量。

產後運動會不會讓奶量下降?影響寶寶生長?這些都是大家很關心的議題。

根據目前研究顯示:「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造成母乳的產量下降。

甚至挪威的研究指出,「中等到高強度」運動,皆不會影響母乳量跟寶寶的生長發育。

但前提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記得補充足量水分。那要補充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運動中所流失的水分,一般會直接反映在體重上,因此最準確的方式,就是測量運動前後的體重差異,媽媽們就會知道應補充多少水分。

要注意的是,盡量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補充水分!當您感到口渴,表示身體已經處於脫水狀態了!可能會影響母乳產量喔!

建議媽媽們產後運動補充水分時,還是要訂個碼表或鬧鐘,提醒自己喝水,例如:運動時每15分鐘喝水100-200毫升,依照個人運動劇烈程度及環境氣溫調整。若發覺尿液顏色變深,皮膚乾燥等,都可能是水分補充不足的徵兆喔!

(2)產後復健運動讓母奶變酸?寶寶還願意喝嗎?


運動真的會讓母奶變酸!

根據小兒科知名期刊所發表的研究,產後婦女在「高強度」運動後一小時,母乳中乳酸濃度會明顯上升。

此外,研究人員在同時也測試寶寶對運動後一小時所產生乳汁的接受度,結果顯示:產後「高強度」運動雖然讓母乳中乳酸濃度上升,但可能味道沒有明顯改變,並不影響寶寶食用意願。

然而,「中等強度」運動前後,母乳中乳酸濃度差異跟寶寶接受度都沒有顯著變化。

結論是,母乳媽媽們可以放心進行產後運動!一般「中等強度」運動,不會顯著影響母乳中乳酸濃度,也不會造成寶寶不願意喝的情況!

(3)產後要餵奶、又要運動瘦身,有需要特別補充什麼營養嗎?


產後還是必須有足夠熱量與均衡營養攝取,才能支持運動及餵母乳所需。

依照目前準則,餵母奶的婦女建議一天多補充300-400大卡額外的熱量,且這些額外的熱量最好是營養價值豐富的食物,例如:全穀類、油脂、水果、優格等。

建議產後要餵母乳又要運動的媽咪,也要多注意補充一般食物中較為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及維生素B6。

在產後,餵母奶及雌激素下降等因素,皆容易造成鈣質流失,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那麼,要如何避免產後骨質疏鬆?其實就是維持適當的產後復健運動,且每日多補充200-400毫克的鈣質。

此外,產後餵母奶又維持運動習慣的媽媽們,可能也會有維生素B6缺乏的問題。維生素B6對母乳媽媽們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和寶寶的生長及媽媽的整體健康有關,建議每日應該要到達2毫克的攝取量。

下次若要購買產後補充品、哺乳媽媽營養品的時候,別忘了特別注意這兩個成份喔!

(4)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


解答了以上迷思之後,媽媽們也想好好的安排時間進行產後運動。

每隔幾個小時就要餵奶,到底什麼時間點運動比較好呢?

我們這邊建議適當的產後運動時間:是在餵完寶寶、乳房排空後。

如此一來,運動時比較不會乳房脹痛不適;以餵奶間隔平均四個小時來說,運動後距離下次餵奶還有一段時間,也比較不會有喝到酸度高的母奶的疑慮喔!

結語


在破解上述一些常見問題及掌握產後復健運動的要點後,其實在哺餵母奶的同時若可同時加上適度的復健運動,不但可以增加減重成效,也可以舒緩長時間低頭餵奶、擠奶所造成的肌肉緊繃。

產後復健運動與哺餵母奶,其實可以是一個正向循環!不但寶寶健康,媽媽也可以更健康!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腰椎退化何時需開刀? 三種情況要注意!

作者:林宛瑩

六十八歲的家管金花太太,家中環境優渥,孝順的兒女也買了三機供母親使用:烘衣機、洗碗機及掃地機器人,但金花太太還是維持家事事必躬親的習慣,不用掃地機器人,寧願自己彎腰抹地。

久而久之,下背痛到站不起來,甚至連雙腳都開始麻痛, 早上起床最不舒服,走一走才會好一些,但又沒辦法長時間步行, 走十分鐘的路就又要休息。





金花太太到醫院就診, X光看到腰椎長骨刺, 診斷為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骨科醫師說可能要開刀喔!金花太太一聽到要開刀,而且還是開「龍骨」的手術,焦慮不已,食不下嚥。

親朋好友見狀都很熱心,紛紛獻出自己的經驗。有人說:「不用開啦!拉腰拉一拉就好了!」;有人說:「開完刀就好了,趕快去開比較快!」;有人說:「聽說開完刀後,還是會復發耶!千萬不要冒險開刀!」大家七嘴八舌提供意見,金花太太聽了更是心慌無所適從。

事實上,根據國際知名期刊統計,腰椎退化性疾病相當普遍,常造成下背疼痛,影響全世界幾百萬人口。下背痛,是第二常見需要看醫生求診的理由,僅次於最常見的感冒!

以金花太太的情況,到底要選擇哪種治療比較好呢?

腰椎退化性疾病的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及手術治療,其中復健治療除了拉腰、電療、熱療之外,更重要的還包含運動治療與姿勢調整。復健治療的目標在於減輕腰痛,恢復日常活動功能。 治療後骨刺並沒有減少哦,但長者可以透過正確復健觀念,延緩腰椎退化, 避免症狀復發。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手術治療的情況其實佔相當少數(研究報告100個人不會超過5個),金花太太其實是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的急性發炎, 治療後大多可以明顯改善,不用過於擔憂。而真正需要開刀的情形如下:

1. 劇烈腰痛或坐骨神經痛,積極復健、保守治療三個月沒有改善


腰椎輕微退化所產生的腰痛及坐骨神經痛,經過保守治療如:疼痛藥物使用、積極復健等,通常可以改善。保守治療的原則,首先是急性發炎期的疼痛控制,再來是加強腰背肌肉的運動訓練。

那如何才算是積極復健呢?在疼痛發生的早期就應該儘早開始復健,且每周參與復健三到五次。

除了參與復健以外,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也相當重要。必須靠自身的保健來維持腰椎正常角度與功能,避免腰椎承受過度壓力。

日常生活中須注意:避免彎腰搬重物,若一定要搬動重物時,建議髖關節及膝關節要彎曲,腰部保持平直,再搬起來;坐姿儘量選擇有下背支撐的椅子, 而且不宜坐超過半小時以上,免得增加腰椎軟骨的壓力;若需久站,可以輪流將一隻腳踩在小凳子上等等。 急性期護腰的支撐也有緩解症狀的作用。

若經過大於三個月的保守治療,疼痛仍然沒有緩解,甚至加劇, 通常是走路5分鐘都沒有辦法,明顯「神經間歇性跛行」的症狀, 通常進一步的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也都會看到明顯的神經孔狹窄,可能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至於有些人會覺得早上起床後特別痛,或是久坐後痛,但是起來活動後就比較改善,走路也無妨,這種情況下,即使影像檢查看到骨刺或退化,也暫時不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通常發炎控制後, 都會明顯改善哦!

2. 腰椎不穩定合併神經根壓迫





腰椎不穩定的原因包含腰椎滑脫等,可能是脊椎小面關節退化、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腰椎滑脫分成五個等級,如上圖所示:第一級是<25%滑脫,第二級25-50%滑脫,第三級50-75%滑脫,第四級75%-100%滑脫,第五級>100%滑脫。

若是第一二級滑脫,可以先試試保守療法!例如:藥物治療以及脊椎核心運動訓練,可以向您的復健專科醫師諮詢。如果已經到達脊椎第三級以上滑脫,因腰椎不穩定可能嚴重壓迫神經根!保守治療較不易改善,此時就要考慮手術固定治療。

常見脊椎核心運動訓練如下

a.腹式呼吸: 深深吸氣使肚子鼓起,再慢慢吐氣讓下腹部盡量內縮,啟動核心肌群,背部要貼平地面。



   
b.橋式運動:平躺,手腳平放於平面,臀部抬起來離地成拱橋狀。注意此時肩關節、髖關節及膝蓋要成一直線。




c.爬行運動:又稱鳥犬式。準備動作時先吸氣,吐氣時右手往前伸,左腳往後伸;再換左手右腳。






3. 肌肉萎縮沒力氣


腰椎神經根壓迫的結果,可能造成肌肉逐漸萎縮,雙下肢無力。此時可以做神經肌電圖檢查,分辨神經壓迫是處於慢性再生,而且已經在恢復的狀態,或是急性進行性神經壓迫, 後者才會考慮手術治療。

肌肉萎縮的情況若持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移動、平面行走、爬樓梯等重要日常生活功能。此時,就需要考慮開刀。

建議患者接受脊椎手術治療後,要向您的復健專科醫師諮詢,儘快安排術後復健,目前研究證實脊椎術後接受運動訓練,可以縮短疼痛時間與改善失能狀態喔! 脊椎的照護是一輩子的事,而且是要多面向的照顧處理。 絕對不是「痛了,開刀就沒事!」 這麼簡單的解決方式呢。


我要掛號